缺林少绿是山西的现状,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3600万山西人民的愿望,也是我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我省自上而下、从政府职能部门到普通民众都在为山西的生态建设出力,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各项工作都保持了稳中求进的态势, 截至5月底,全省共完成营造林全省共完成营造林276276..2万亩,占年度任务420420万亩的万亩的6565..8%。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继续保持稳中求进态势,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位于晋西北偏关县的紫金山,原是砂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几乎没有什么植被的荒山秃岭。然而今天这里却是另外一种景色,刚刚完成的2.63万亩生态林和1.7万亩干果经济林工程,使这里新绿染荒山,遍野皆秀色。特别是紫金山林业生态工程与老牛湾、乾坤湾形成了“两湾一山”的集中连片林业生态工程,其12万亩的浩大规模,让人们站在山头极目远眺,处处见生机,满眼是绿色。
但是,紫金山造林工程只是山西省今年上半年造林工程的一个点。来自省林业厅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今年全省共完成营造林276.2万亩,占年度任务420万亩的65.8%。其中,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完成造林101万亩,占年度任务140万亩的72.2%;干果经济林完成37.9万亩,占年度任务70万亩的54%。另外,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继续保持稳中求进态势,完成造林178万亩,占年度任务306.7万亩的58%。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生态投资难度增加的大环境下,我省上半年的造林工作为何能再创佳绩呢?
生态文明成为新的政绩观
抓生态建设就是惠民生,搞建设生态就是谋发展。在缺林少绿的山西,如今这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新的政绩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态政绩观,因此我省各地造林行动更加有力。忻州市将今年确定为第二个林业生态建设年,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安排和部署造林工作,科学制定全市的造林工程建设方案。运城市在去年12月即召开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市造林绿化现场推进会,王清宪市长亲自部署造林工作,并安排各县表态发言。朔州市书记、市长在《朔州日报》发表《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共建绿色美丽家园》的署名文章,王安庞书记春季两次带领党政干部参加义务植树,全市召开春季植树造林暨义务植树动员大会,市长李海渊亲自动员部署。吕梁市高卫东书记、董岩市长将生态脆弱区治理和干果经济林富民作为改善区域生态面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深入调研、现场指导。
造林需要投资,需要真金白银。各地就在资金十分紧张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据各市林业部门的上报统计,今年1-5月,全省市县财政投入林业到位资金16.04亿元,占市县财政收入的2.97%。林业投入能够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占有这样的份额,实属不易。与此同时,今年春季各地积极统筹发改、水利、扶贫等涉林部门林业投资达到3.42亿元,也进一步为造林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有了生态政绩观,有了造林资金,如何保证造林效果呢?我省各地的做法是加大考核力度,加大奖惩幅度,通过考核和奖罚促进钱要花好,林要造好。阳泉市对造林绿化考核分值由去年的15分提高至20分。长治市通过表彰激励政策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落实,市政府对先进单位进行通报表彰,授予20个乡镇“长治市绿色生态乡镇”,各奖励10万元。晋城市政府与县政府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森林防火、林业产业实行±0.2分加减分考核。吕梁市政府将贯彻落实省政府“三加三不减”要求作为市对县主要考核依据,对落实不力的实行通报批评。忻州市建立重点工程通报制度、市级领导联县包点督查和市林业局班子成员包项目、包工程责任制度,实行“一事一图一表”推进机制。这些措施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规模化、科学化成为造林新方向
植树造林,效果为先。如何使造林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呢?我省今年造林工作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面积推广规模化种树,即按山系、流域集中布局实施造林工程,力求通过造林改变一个区域的生态,优化一个流域的环境。如忻州市继续布局130万亩市级重点工程,使10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工程达到7处,5万亩以上达到6处,1万亩以上12处。特别是偏关县紫金山工程建成2.63万亩生态林和1.7万亩干果经济林,与老牛湾、乾坤湾形成“两湾一山”集中连片工程12万亩,气势宏大,使绿色连片成海。保德县贺家山工程连片规模达10万亩,山连山、坡连坡、沟连沟,漫山遍野都是树,成效引人赞叹。静乐县在城区周边、东西两山实施10万亩造林工程,使县城置身于绿色怀抱,品位陡然提升。
不仅忻州规模化造林成效显著,还有长治市,今年布局千亩以上工程42处,占省林业厅计划任务的50%以上。还有朔州市朔城区,设计西山环境综合治理八期工程规划治理面积5万亩,已完成1.3万亩。更有太岳林局实施“万关线”、王陶和龙泉3处精品造林1.6万亩。
在实施规模化造林的同时,今年我省更加突出科学造林,即向科学要造林成果,向科学要生态效益。具体说,就是坚持理念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科学实施造林工程,进一步提升造林质量。
首先是增加阔叶树在造林中的比重。过去,我省搞荒山造林一直是针叶林当家,很少栽植阔叶林。今年,我省从林分结构更加科学的角度考虑,普遍实施了针阔混交,增加了大量的阔叶林,将辽东栎、皂角、榆树等长寿阔叶树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把针叶纯林大为减少。如五台林局连片实施阔叶造林1500亩,种植了杨树、柳树、桦树、榆树、卫矛等阔叶林。吕梁林局发展皂角1000亩,效果很好。
其次是造林实用技术不断创新。造林是一项工程更是一门科学,尤其对干旱少雨、石多土薄、立地条件很差的山西而言,科学造林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活率。这与“插根扁担都长成树”的我国南方地区没法相比。为此,今年我省各地都积极探索了一些造林新技术,并成功应用造林实践,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五寨县积极推广地膜覆盖造林技术,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实现新突破。他们将地膜覆盖于鱼鳞坑,这样做提高了地温,减少了水分蒸发,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了地表径流,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管涔林局则是全面推广废弃容器杯覆盖造林,他们将脱袋后废弃的容器杯覆盖于苗木底部,既解决了废弃容器杯形成污染,又变废为宝促进了苗木的保墒和成活。
规范造林、特色造林成为新路径
造林工程是生态工程、系统工程,来不得马马虎虎、要不得将将就就。今年上半年,我省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突出了规范意识,将规范管理贯穿于造林工程的全过程。
规范工程管理。阳泉市在今年的造林工程中,突出了“两专”和“三高”,即由专业队造林和专业工程监理员监理,全部工程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高规格用苗。这样做确保栽一片、活一片,一次成林、一次成景。今年该市的造林工程全部是招投标进行,58个标段都是专业施工专业监理,从而有效杜绝了施工无序、资金浪费、质量较低、成活率不高的弊病。晋城市造林项目也是全部实行了招投标程序,保证了造林工程规范运行。
规范作业设计管理。大同市出台营造林工程作业设计编制及审核、审批规定,启动作业设计网上预审制度,春季造林前各工程全部进行了招投标和作业设计审批。管涔林局成立了作业设计编制和审批小组,严格外业调查、现场设计和评审把关,确保作业设计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遏制形式主义造林。在以往的造林工程中形式主义总是如影随形,对此,我省今年开展了形式主义造林专项整治,使造林工程变得更加务实。各地从规划设计、施工组织、质量监理入手,杜绝大坑整地、鱼鳞坑涂白等形式化做法,开展混交造林适地适树,造管并举注重质量,严禁大树进城、上路等,使“豪华植树”、“白化”包装不见了踪影。
我省在抓规范造林的同时,今年还大力开展了特色造林,即发展经济林。运城市在丘陵山区主推核桃、双季槐,积极发展油用牡丹、皂角等特色经济林栽植,林业产业化特色明显。晋中市积极推广林药、林菜、林粮、林禽立体林业模式,试点开发林蜂、林花、林菌复合林业模式。襄汾县结合野生山皂角资源分布优势,在汾城、古城等乡镇启动野生皂角嫁接改良项目,目前完成嫁接13万株。尧都区发展核桃近27万亩,其中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园区22个,2000亩以上10个,万亩以上达到9个。山阴、应县积极发展仁用杏、肉用杏发展,从苗木、技术、水利配套入手,这一切都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路径。
市场机制运作激发新活力
植树造林建设生态文明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生态建设的宏伟大业中,今年上半年我省进一步探索以市场机制激发造林活力。省林业厅植造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在完善市场机制方面做了三方面的探索,方式得法,效果很佳。
积极引导企业和造林大户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这是方式之一。如晋中市出台了《关于促进生态庄园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林业专业合作社和生态庄园造林,今年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350万元,对市级生态庄园经济示范园给予补贴、奖励。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市级生态庄园513个,吸引社会投资造林资金近百亿元。如长治市今年发展5个企业和10个造林大户投资造林2.93万亩,不但为上党大地新增绿色,而且还解决当地农民300余人就业。还有潞城市蔚佳岭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流转土地8600亩,完成投资2100万元,绿化荒山2000亩,栽植经济林1000余株,成为当地生态建设的标兵。
鼓励国有林局和地方合作造林,建设林业精品示范工程,这是方式之二。今年上半年我省多个国有林局与市县开展了合作造林,实现了双赢。管涔林局与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的五寨县、神池县、岢岚县三县合作造林2.8万亩;太岳林局与介休市合作造林1.6万亩;黑茶林局与岚县合作造林达到2万亩;关帝林局集中5个林场实行异地造林,集中打造万亩精品造林示范基地。国有大林局与地方开展合作,有效地解决了国有林局土地不足,地方造林技术不精的问题,使国有林局的技术优势和地方政府土地优势得以发挥,实现生态建设的1+1大于2。
尝试购买社会服务造林和社会管护,这是方式之三。今年上半年我省各地认真落实省林业厅出台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行购买式造林促进林业发展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大胆探索购买式造林和购买式管护。如黑茶林局全面推行购买式造林,局里向下属的13个单位346名职工购买造林2.1万亩,不但造林质量高而且职工收益好。五寨县统筹公益林管护和天保管护资金,实行购买式管护试点。他们将三岔镇16万亩林地全部承包给当地林业站站长孙锦华,要求承包人做好森林防火、新造林管护、监管滥砍滥伐、森林病虫害测报等多项工作。由于承包之后责任到人并有明确的奖罚约定,承包人的责任心大大增强。截至目前,管护工作十分到位。(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