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利斌:“我和家乡有个约定”

2016-12-19 17:35:51来源:

  在黎城县北委泉村,记者走进了江利斌的核桃林。

  这是北委泉村后面的一座大山,山上原本长满了毫无经济价值的核桃楸子树。四年来,每到暑假,江利斌每天都要爬上这座大山,硬生生在一片荒芜中走出了一条路,也在满山遍野的核桃楸子树上嫁接出了3000余株麻核桃树和3000余株食用核桃树。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核桃园,成了“金山银坡”。

  江利斌是北委泉村人,2010年考入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他牵头成立了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扎根农村创业,带动农民致富。今年5月4日,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江利斌等10名大学生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当日下午,在教育部举行的2014年大学生和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座谈会上,江利斌作为大学生年度人物代表发言,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接见。

  “放心吧,老村长。我一定学好技术,再回来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2008年,高考失利的江利斌,带着500元钱,怀揣“城市梦”,独身到天津闯荡。

 

  举目无亲,不知道该去哪儿,不知道该做什么,陌生、孤独、迷茫等五味杂陈一股脑儿涌上江利斌心头。

  在没有找到工作的日子里,他恨不得把每一分钱瓣成两半花,一天三餐,餐餐是馒头就自来水,夜里睡在大街上,浑身上下不知道被蚊虫叮咬起了多少脓包。

  “那时候真想回家啊,想母亲做的面片汤,想家里暖和的土炕。”他说。

  这样浑浑噩噩的日子不知道过去了多少天,江利斌终于在一家轮胎厂找到了工作。他很高兴,终于可以不用再睡大街、啃馒头、喝自来水了。他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每一天都很努力,有时要连续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然而,到月底时,他拿到手里的工资仅有1000多元。

  反复思考后,江利斌终于明白了:“没有文化,仅靠闯劲是不行的,要脚踏实地地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想明白后,他毅然收拾行囊,回到了熟悉的家乡。

  面对家乡漫山遍野、毫无经济价值的核桃楸子树,他想通过嫁接等技术,把它们变成具有经济效益的核桃林。

  经过一年的复习,2010年,江利斌顺利考入山西农业大学。

  临行前,49岁的村委会主任付宏伟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我当了16年村长,现在乡亲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旧没能真正脱贫致富。利斌,你大学毕业后能回来吗?”老村长语重心长的话语,深深地触动了他。

  “放心吧,老村长。我一定学好技术,再回来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江利斌铿锵有力的回答,成了他和老村长、和家乡的约定。

  “如果嫁接好了,家乡漫山遍野、毫无经济价值的核桃楸子树就能成为‘摇钱树’。”

  “学好技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刚上大学时,同学们在一起谈起“我的理想”这个话题时,江利斌常常这样说。

 

  每每话音刚落,总会引来阵阵嘲笑,没有人认为他真的这样想。

  但江利斌没有时间在意别人怎么想,他每天都忙着听选修课、在图书馆自学、请教老师,勤奋学习核桃种植、嫁接与管理等技术。

  山西农业大学始终坚持服务 “三农”的办学理念,尤其重视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2004年,学校就设立了学生创业基金,无偿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园区,还经常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作报告。

  一次,聆听了农大毕业生、创业典型“蘑菇王子”黄超的报告会后,江利斌发现核桃和蘑菇这两个项目在很多方面可以互补:一是时间上的互补,核桃树夏天嫁接,蘑菇冬天栽培;二是利益上的互补,核桃树生产周期长,三年后才挂果,见效慢,而蘑菇从接种到采收只要四十多天,见效快;三是资源上的互补,核桃树修剪的枝条可以作为发展蘑菇的原材料,而蘑菇生产的废料又可为核桃树生长提供肥料。

  2010年10月,借助学校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在指导老师的热心帮助下,江利斌与同学在学校附近杨家庄村合伙租用了一块土地,启动了大棚蘑菇栽培创业项目。课后,他每天和同学们吃住在蘑菇大棚边搭的简陋办公室里,轮流看管大棚。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江利斌发现真的找到了一个适合家乡发展的好项目。他说:“我的梦想其实并非遥不可及。”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由谁来种地’的大课题。我想,我可以自豪地回答:由我来种地,由我们这些心怀‘农业梦’的年轻大学生来种。”

  在学习、实践蘑菇种植的同时,江利斌不忘继续学习核桃树苗管理技术,并向老师请教核桃树品种的选择、产品的销售等问题。掌握了技术,了解了市场行情后,江利斌决定把野生核桃楸子树嫁接为有经济价值的食用核桃树和麻核桃树。

  

  每年的暑假,当别的同学外出旅游时,江利斌则早早地回到家乡。

  他每天一早就背着工具,带上干粮,在母亲的注视中走向荒山。山上没有路,他在荒草丛林中连攀带爬,裤腿和鞋子早已被露水打湿,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被身旁的荆棘划破。但他从不在意,几年下来,他竟然在山上踩出了一条路。

  2013年,大学还未毕业的江利斌联合5户农民,注册了黎城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在村里开设了果树嫁接专业技术培训班,建造了蘑菇种植大棚。如今,已有20多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在江利斌的带领与帮助下,年均增收6000余元。

  站在山坡上,看着以前荒草丛生只能放牧牛羊的荒坡,如今一棵棵嫁接好的核桃树正茁壮成长,江利斌感到无比自豪。到现在,他已在这座山上嫁接麻核桃树3000余株、食用核桃树3000余株。每一棵核桃树都灌溉着他的汗水,寄托着他的希望,承载着他的梦想。

  今年5月4日,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江利斌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并作为大学生年度人物代表发言,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接见。

  “我是山西农大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幸运儿,是家乡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我提供了创业帮扶。”获奖后的江利斌没有骄傲,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 ‘由谁来种地’的大课题。我想,我可以自豪地回答:由我来种地,由我们这些心怀‘农业梦’的年轻大学生来种。”

  在上党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江利斌”正在成长起来,建设家乡,播种希望……(常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