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彪:给成果苦苦找“婆家

2016-12-19 17:35:51来源:

  康德彪沉浸在自己的发明小天地里

  对于一个手握9个实用新型专利技术、2个发明专利证书的农民发明家,成果何时能落地令他焦虑

  4月5日,祁县贾令镇贾令村的康德彪拿着“汽车自动制动自然循环系统”的发明专利证书,眉头紧锁,心事重重:9个实用新型专利技术、2个发明专利证书握在手里,却没有实现转化、应用。

  54岁的康德彪,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从小就喜欢鼓捣一些新鲜玩意。在初中时爱上了美术,曾专门在县文化馆从师学习,但因文化水平低与美术学院擦肩而过,却也给他以后的发明创造之路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康德彪与妻子从商创业,很快成为小康之家。

  2008年春节前,康德彪从广州贩运了一批鱼,因下雪在河南信阳发生交通事故。这次交通事故虽没有造成重大伤亡,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如何能有效预防交通事故呢?执拗的他暗下决心,决定开始一项能及时制止交通事故发生的发明创造。

  于是,康德彪在地下室开始了漫漫发明路。他既不懂电脑,又不知道该如何去查阅电路方面的知识,只好求两个儿子帮忙。他画草图、练焊接、学车工,一次又一次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朋友的汽车上,到公路上去试验,失败后重新再来,在无数次失败中,他不断寻找着突破口。随着时间的推进,一次次的失败也耗费了他30多万元的资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康德彪终于在2012年7月取得了第一个关于“汽车专用自动制动系统多档位自动开关”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该系列专利主要是以人的本能反应为机制,在危险发生时,司机的大脑会做出最快的自救反应,同时该系统将这种危险信号瞬时形成一种自救自然循环系统。他一共取得了9个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和2个发明专利证书,并在今年1月份成功完成汽车自动制动自然循环系统从一代到二代的升级。

  然而,这些成绩却并没有使康德彪的眉头得以舒展。从发明到使用也许是一朝一夕之间,也许是石沉大海,对他来说,这个等待遥遥无期。曾有公开资料显示,我国个人得到的专利数虽然约占到全国授权专利数的一半,但其转化率却还不到5%。从2011年到2016年间,康德彪多次上太原,去北京,在推广自己专利、试图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屡次碰壁。

  这些发明何去何从,无人能给出康德彪答案。(秦洋 范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