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撬动”美丽乡村建设

2016-12-22 20:09:47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漫步于美丽乡村,一幅幅青翠自然、整洁幽静的风景,犹如一幅幅秀美画卷徐徐展开,让人充分感受到美丽乡村的魅力,见识寻常百姓的幸福美满——

  特色街区、极具创意的街道景观,小桥流水绕人家、环村林带星罗密布,文化墙乡韵十足,荷塘、果园、养殖园,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7月9日,运城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竞争立项会后,记者跟随省财政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考察小组,来到垣曲县。漫步于美丽乡村,一幅幅青翠自然、整洁幽静的风景,犹如一幅幅秀美画卷徐徐展开,让人充分感受到美丽乡村的魅力,见识寻常百姓的幸福美满。它们好似一颗颗明珠,扮靓了河东大地,更成为了省财政厅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创新的一个样本。

  美丽乡村谁来建ς“三权”还给村组织

  美丽乡村谁来建?传统做法是政府包揽、重金打造。这种建设模式不仅不可复制、不可持续,而且成果难以真正惠及千万农民。“美丽乡村建设要走出政府单打独斗的怪圈,关键在美丽乡村建设主体的回归,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交还给村级组织和村民群众,让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群众各尽本色。”省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处处长王上福说。

  近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基础上,有重点地开展借助财政奖补机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经验和可借鉴的做法。

  据了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项政策是2008年2月1日,为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的精神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经国务院领导同意,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三部门以国农改[2008]2号文件,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厅(局)、农业厅(委、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局、农业局做好全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试点工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拉开了全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序幕。

  “一事一议”得民心“一村一品”好风光“村里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新修了水泥路,硬化了边道,排水管道、路灯也都安上了。一到晚上,人们在新建的小广场上唱歌跳舞,热闹得很啊!”提起垣曲县英言乡无恨村的变化,村民杨小让笑得合不拢嘴。事实上,无恨村的变化只是垣曲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5年垣曲县被确定为全省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县后,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有力抓手,强化宣传,完善规划,努力让现代农村更富、更美。”垣曲县副县长王小虎说。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即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是指农村村内户外的道路硬化及整修、水渠硬化清淤、堰塘整修扩容、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村级公益事业由村民议事决定建设项目,受益村民按标准进行筹资筹劳,财政按村民自筹资金的一定比例给予奖补。“近年来,我省广泛开展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践证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就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成功秘诀在于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通过‘财政奖补引导、村民筹资筹劳、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广开门路筹集建设资金。”省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处副处长张军民说。

  北河村是一个老旧村,美丽乡村项目实施以前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村内房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道路破损严重,无排水排污设施,绿化美化档次低,村民缺乏公共活动场所等,与东西衔接的移民新村寨里村、小赵村相比,北河村就像个无人照看的“流浪儿”。

  2015年省财政“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落户北河村,建设资金200万元。在北河村中新建大小6个亲民小游园,主要栽植石榴、苹果、桃、杏、山楂、核桃、樱桃等果木类树木368株,法桐、五角枫、红叶李、雪松、白皮松、大叶女贞、冬青、竹子等乔木类植物3235株以及爬山虎、紫藤、凌霄等爬藤类植物7376株,再加上北河村的万亩湿地荷塘。如今,北河村村民真正过上了“在家门口就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听得见鸟语、闻得见花香”的幸福生活。

  北河村支书介绍说,过去村里要干点公益事,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现在,村里要做公益事,都由群众自己做主商议决定,国家财政还拿出钱对村级公益项目进行奖补,这多亏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好政策。

  历山镇南堡村共有1300口人,4个居民组,耕地面积有1200亩,去年被垣曲县确定为5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来到南堡村时,已是中午放学时分,几个贪玩的孩子还在村口小广场玩耍,他们的身后,配置了好几种健身器材。小小的广场干净整洁,花台上花草绿树生机盎然,四周的文化墙上,亦书亦画描出有关安全、健康、文明村寨建设的图案。这是南堡村2015年“一事一议”奖补200万元项目中的一个小项目。

  “当得知该项目的财政奖补资金有200万元时,我们十分振奋,因为村级项目从来就没有一次性投入这么大的。”尽管已经过去一年多,但一提起那笔财政奖补资金,南堡村村长仍难掩激动地告诉记者,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来的画面一定还要是乡村田园风格,那必须通过农村记忆和农耕元素体现美丽的内涵。

  因此,南堡美丽乡村建设重点突出的便是原始、古朴、田园风格,比如木栅栏、木牌楼、木元素为主的小广场以及就地取材的鹅卵石做路沿石,包括绿化采用本地乡土树种,只有这样,才能不变味道。“这两年村里通过‘一事一议’办了不少事,除了修建生产便道、消防池、垃圾焚烧炉、水利渠道、串户路和步道硬化外,还启动新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如今我们村建设得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心了!”村民金爱莲深有感触地说。据了解,下一步,南堡村将开挖鱼塘建设垂钓园,恢复古法油坊、磨坊、酒坊、手工豆腐作坊等传统技艺,还将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农家乐等等。

  位于垣曲县城东南部的岭回村,2014年被纳入省级美丽宜居示范乡村建设规划,成为运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点,结合“五个一”发展规划提出了“大力解放思想、大开区域界限、大破旧村格局、大立生态新俗、大干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极力打造岭回“绿色生态村”。

  “突出一个美字,乡村建设规划先行;抓住一个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建设经济强村;坚持一个原则,凝聚村民共建信心;完善一个功能,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探索一条道路,走旅游、生态发展之路。”按照五条方向明确、政策到位的具体举措,如今的岭回初步形成了“产业富民、生态兴村”的良性发展势头,走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之路。

  “2010年以来,全县共实施‘一事一议’项目524个,发放财政奖补资金4600万元,完成了总投资7507万元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对于垣曲这个财力薄弱的山区贫困县来说犹如雪中送炭、雨中送伞,有效保障了全县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全面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我县的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说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给垣曲县带来的实惠时,县长杨彦康深有体会。

  “一事一议”小项目“一桩一件”大民生

  近年来,党和政府倾力“三农”和扶贫的惠民政策很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便是其中的一缕阳光,抑或是一滴春雨,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据省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处陈朝信介绍,我省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2013、2014年连续支持祁县、应县、武乡县3个县进行试点工作,各试点县每年安排奖补资金2000万元。2015年美丽乡村试点县扩大到11个,各试点县每年安排奖补资金1000万元。11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分别是:太原阳曲县、大同阳高县、朔州应县、忻州原平市、晋中祁县、吕梁离石区、阳泉郊区、长治武乡县、晋城阳城县、临汾襄汾县和运城垣曲县。11个试点县中有5个贫困县,其中,阳高和武乡县为国定贫困县,离石区、阳曲和垣曲县为省定贫困县。

  为了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落实到位、精准实施,省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处组成调研小组,走出去,走进贵州、河南等省份进行实地考察,就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今年5月初,省财政厅通过实地查看建设内容、调阅相关资料、与当地村民交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11个试点县进行了全面了解,实地走访了36个村。其中,垣曲县、阳城县、阳泉郊区和离石区4个县(区)试点情况较好,达到了预期目标,占比36.5%。阳高县、襄汾县、阳曲县3个县试点情况较差,其中,阳高县和襄汾县试点项目都没有开工,占比27%。武乡县、祁县、原平市、应县执行进度慢或将美丽乡村建设视同一般‘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没有打造出特色,没有与产业发展、农民脱贫增收等结合起来。”王上福说。

  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制度创新、政府重视、撬动社会资本、筹资筹劳、从上到下全民下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一盘棋,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样本县不断涌现。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垣曲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将其纳入“美丽舜乡、生态垣曲”战略,与县里发展核桃、香菇、苗木等特色产业规划相结合,与农村清洁、基础设施、绿化和文化工程相结合,通过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戏、黛眉娘娘庙会及古村落挖掘等,大力推进文化特色旅游产业,打造美丽乡村观光旅游。在试点乡村岭回村初步形成了“产业富民、生态兴村”的良性发展势头。

  阳城县县委、县政府注重生态文明转型发展,把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打造实现“悠然阳城”的战略目标。2015年,该县实施了东起磨滩、西至董封串珠成链的美丽乡村休闲示范带建设工程,共涉及东冶、董封等6个乡(镇)42个村,整合各类资金3亿元,实施了完善提质、环境整治、农业产业、绿化生态、文化挖掘等七大工程,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脱贫增收效果明显。今年5月,该县举办了首届国际徒步大会,以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做到富民强县。

  阳泉郊区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将桃林沟村等5个村规划为集生态旅游、农业观赏、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综合生态旅游4A级景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整合各类建设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金3亿元,现在投入的试点项目大部分已经完工,今年又与附近大南沟村实现跨乡整合,连片打造美丽乡村成为一大特色,是阳泉市美丽乡村的标杆。5个村成立联村党委,党委书记被评为全国劳模,当选省市人大代表。此外,阳泉郊区在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面,鼓励项目村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村规民约,实行进村入户调查机制,实现了财政奖补与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机结合,使该区的“六议两公开”工作法有了抓手,有效推进了该区农村“六权治本”的深入开展。

  离石区政府按照“田园美、家园美、生态美”的标准,实施以信义镇为主体,5个村连片打造的建设模式,形成了集休闲观光、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离石一日游线路,5个连片村统一规划、整合资金,公路建设、沿途绿化、河道治理、农家乐、生态旅游同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张军民表示,今年,我省进一步发挥奖补力度,将美丽乡村试点扩大到16个,并重点向贫困县倾斜。美丽乡村建设是省财政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是依托产业、政府重视、撬动社会资金,让农民脱贫致富、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一件大好事。

  潜力巨大谋发展提升空间有创新

  山西要美,山西农村就必须美。

  事实上,贵州、河南省都制定了全省“十三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成立了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统筹协调,分级落实、批次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河北省去年也出台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面对贵州、河南、河北美丽乡村发展的热潮,我省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提升空间前景可期。

  在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过程中,省财政厅深深地认识到,规划先行是做好工作的统领,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单独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仅仅停留在修路、栽树、搞好卫生上,只有和农民致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做到安居乐业。贵州省以县为单位编制发展规划,推进“六进村”。河南省以乡镇为单位,制定发展规划,都是将产业发展放在首位,有了产业发展规划,才有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我省垣曲、阳城等少数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就是将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农民增收发展结合起来。

  据了解,我省美丽乡村建设2015年投入资金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906万元,省级财政3094万元。今年从“一事一议”资金中预留9000万元,加上中央投入6906万元,共计15906万元。“虽然我们和全国先进省份美丽乡村建设有一定的距离,各试点市、县政府整合资金能力尚待增强,工作创新意识有待提高,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还需更加努力。但我们已经看到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势头,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迎头赶上。”王上福说。

  发展蓝图已绘就壮美画卷展开来“通过竞争立项这个制度创新,整合了相关部门的资金和力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领导重视,调动了广大百姓的积极性,不仅从上到下聚集了人气,更重要的是对资金、资源、产业的整合,真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干部看到政绩,让产业得到发展,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让国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深入人心。”王上福深有体会地说。

  面对蓬勃发展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省财政厅正在制定我省“十三五”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机制、财政投入、整合资金、考核验收、绩效评价等内容,以明确的规划目标统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立省级层面的领导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统一指导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建立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组办公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农村综改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成员单位参加的例行会议,分析、通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县级政府成立联席会议制度,调动各方面的资源,集中各方面的资金,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

  坚持规划先行。各试点市、县政府要指导、督促相关部门设计制定好发展规划。规划要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发展目标。既要符合社情民意,先行解决紧迫问题或有关方面认识比较一致的问题,又要以农村产业发展为基础,确保试点村产业有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挖掘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旅游、休闲观光和农家乐;创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受益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加强资金整合力度。以改进与优化区域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美丽乡村试点为平台,积极整合统筹发改、交通、住建、环保等多部门的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建设。加强资金监管,在涉及资金使用方向、范围和规模等重要方面,要“接地气”、合民意,避免建设规模偏大、建设期长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实行竞争立项办法。确定建设试点县时要通过竞争立项的方式,由县领导叙述项目规划、资金整合方案、项目实施方案,进行效益分析;专家组提问、论证、完善规划方案;决策委根据专家意见、项目方案确定试点项目。省财政每年要组织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奖补资金使用的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奖补项目挂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争取建一个成一个,稳步推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加强总结,推广学习。各试点市、县相关部门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经常深入试点项目地了解情况,指导督促,及时发现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加以总结推广。项目实施组织单位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要及时向上级反映。对建设成效显著的试点项目,要大力宣传。省、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组办公室,要定期或不定期通过检查或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等形式,及时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做好向财政部的情况汇报,争取财政部的更多指导和支持。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乡村之美,是一曲流淌着的田园牧歌。我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张新名片,它充分尊重群众自愿并调动其积极性,点燃了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改善了农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生产环境,影响和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打通了美丽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起到了“小项目大民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无疑成为当下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