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共完成更新机井1眼,修复配套旧井8眼,埋设输水管道20.4公里,硬化田间道路5.47公里,平田整地164亩,栽植苗木5490株,科技培训1000人次,示范推广2000亩。项目工程总投资414.1万元。项目预计年增加农业总产值113.4万元,人均增收558元。”这是笔者在河津市官庄村责任田边7号井院标志碑上读到的一段内容。像这样的标志碑在河津市2015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有四块,每块上都写着各村的建设内容,投资总数及预计效益。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让项目区群众心里有一本“明白账”,近年来,河津市农发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给群众“亮剑”。一是在项目申报前,把拟申报项目的建设地点、规划方案、农民筹资投劳要求等内容在项目乡政府公开栏位置进行公示。二是在项目实施阶段,把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工程及数量、财政资金及农民筹资投劳使用计划情况在所在乡政府进行公示,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三是项目竣工后,在每个项目村醒目位置设立长期公示牌,把项目建设各项投资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完成情况及项目预期效益情况等进行公示,接受项目区群众和全社会的监督。正是每个阶段的公示及时、公开、透明,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开发的热情,也得到了项目区农民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促进了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扩大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河津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张中秋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要把项目区建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样板田,通过这样的‘亮剑’,给农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任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