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编外“女管家”——“第一书记”李昱的扶贫路

2016-12-22 20:10:19来源:山西日报

  在方山县积翠乡东王村,“第一书记”李昱仿佛就是村里的一个编外“女管家”,总在不断地琢磨着村里的大事小事,分析追寻着商机,企望为村里的发展开拓更多空间。

  东王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有179户505人,其中贫困户58户155人。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和外出打工为主。2015年8月,李昱作为省教育厅的干部,被派往东王村任“第一书记”。从此,带领村里脱贫致富,就成了李昱的一项重要任务。

  任职之初,面对陌生的工作和全新的环境,李昱心里还是有几分惶恐,不知道如何下手。入住村里,只要有空,她就入户走访,拉拉家常、聊聊心事,目的就是摸清乡亲们的所思所盼。

  在李昱看来,产业薄弱是贫困地区的“软肋”,要脱贫就必须发展产业。但要想增强产业的发展后劲,就离不开科技支撑。召集村“两委”多次研究后,商定了“马铃薯+红芸豆”的产业发展思路。李昱琢磨,让老产业焕发新颜,要走好“三步曲”。第一步必须改良品种。于是,她主动联系省农业科学院,为村民引进“晋薯15号”“晋薯16号”“品芸金3号”等优质品种;第二步就是提升群众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为此,她又邀请专家到村里从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解答疑难问题。第三步是搞好产品销售。李昱说:“产品再好,卖不出去也是白搭。贫困山区的特色农产品非常丰富,健康又原生态,但真正‘走’出大山的还不多。如果让山货走出大山,就必须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眼下,这些寄托着东王村村民脱贫希望的马铃薯、红芸豆丰收在望。

  身为省教育厅的一名干部,李昱对教育扶贫有着更深的认识。她说,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任职后,她发现村里有7名特困孩子,有的是母亲离异或去世,有的是父母残疾……由于缺少关爱,加之因病因灾等因素,家境都十分贫寒。如何帮他们点亮“希望之灯”,成为李昱的心事。探索“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公益”众筹模式,是李昱帮扶孩子们的一种尝试。经过多方助力,目前她的众筹项目已有雏形。此外,她还努力拓宽社会资助渠道,为社会爱心人士与村里特困家庭学生搭建资助平台,照亮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让他们健康成长。

  东王村村委会主任刘有平说:“当初见到李昱时,有些失望,心想一个女娃娃到村里能干啥?可是这一年她用行动感动了我,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如今她已成村里的‘大管家’,啥事都操心啊!”

  一件件惠民实事使整个村子变了样,李昱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只要不耍花架子,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群众就买你的账。”她说,个人打头阵,单位做后盾。担任第一书记,虽然工作辛苦,但很充实,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了,等离开的时候,肯定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