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两会心声

2017-01-17 12:56:53来源:三晋都市报

  2015年8月,我省选派了9395名党员干部,到全省2697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799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些“第一书记”主要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中选派,都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任期一般为2年,不占村“两委”班子职数,不参加换届选举,中间一般不再轮换。其核心任务有三个:抓党建、促扶贫、谋发展。

  他们的身上,少了些“文件味”、多了点“泥土香”。他们常穿“解放鞋”到田间走,常听群众说说心里话,真正做到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两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感受他们的生活,聊聊他们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心声

  胡宝平:希望年轻人回流农村创业

  2015年8月,晋中市榆次区农业执法大队的胡宝平被选派到榆次区东阳镇孟高庄村任“第一书记”。该村有人口757人,耕地1400亩,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来到孟高庄村后,胡宝平利用自己在农口部门工作的信息优势,组织10名有意发展设施蔬菜的种植户参加了榆次区蔬菜中心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通过培训,种植户学到了设施蔬菜的相关技术,还到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运城市新绛县、盐湖区、临猗县参观学习。培训结束后,这些种植户纷纷表示要带头建大棚,发展村里设施蔬菜产业。

  由于孟高庄村人口少,没有小学,孩子们在邻村下丁里村学校上学。孩子们上学的那条道儿是土路,路况不好,“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只能绕行车来车往的108国道,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安全隐患。胡宝平经与东阳镇政府、交通部门协调,投资55万元将这条1.7公里的上学路进行了硬化。针对村委办公、党员活动没有场所,村民业余活动没有像样的场地这一问题,胡宝平与村两委班子多次开会研究想办法,确定在村委旧院内新建村委办公场所和戏台,并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2016年首要工作。孟高庄村文化大院建设被列为东阳镇2016年“一事一议”项目,经过3个月的工程建设,10月底工程按期完工,总投资60万元,建筑面积544平方米,村里有了新的戏台、办公室及活动室。用新戏台唱戏时,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赶了回来,村里家家户户摆席贺喜,个个的脸上乐开了花。

  关于下一步的发展,胡宝平说他希望农民回乡创业问题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扶持,吸引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村创业致富。他说,一方面农民有创业意愿,但抗风险能力弱,资金不足。比如农民想建钢架蔬菜大棚,一亩地至少需要投入近万元,而只有形成规模、集中连片才能获得政府项目扶持,这个门槛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太高;另一方面,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农业的发展与未来离不开年轻人,如果“土里头能刨出金子”,就能吸引更多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和城市青年回流农村创业,他们眼界更开阔,带来的新知识、新理念,会让农村更有活力和希望。(王怀兵)

  申彦君:撸起袖子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2017年1月1日,中国人俗称这一天为“阳历年”。申彦君说,他这个年和去年一样,都是在“村里的家”度过的。所谓“村里的家”就是他挂职“第一书记”的盂县西潘乡沟掌村。“虽然来这里的时间不长,但从心里我已经真正把这里当家了。家是个什么概念呢?我觉得有亲人的地方就叫家。”

  “我和乡亲们的感情先是从给乡亲们看病培养起来”,申彦君介绍说,“刚来这里,乡亲们缺医少药,健康状况很不好,我是在医院工作的,于是通过几次义诊,发现了乡亲们普遍存在一些常见病,于是每次回家给乡亲们带药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村民李壮秀还被查出严重的妇科病,我和医院取得联系,为李壮秀安排了专家和病房做了手术,李壮秀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送锦旗表达谢意。虽然这都是一些应该做的事,但每每记起都有一些小感动。后来乡亲们还给我起外号,叫我‘把脉书记’;还经常给我‘送礼’,这家一把豆角,那家几个西红柿、咸鸡蛋,都非常真诚。的的确确是一家人了,这是我干好工作的开端。”

  为带领乡亲们尽快致富,申彦君撸起了袖子搞起了调研。“刚来的时候,什么也不懂,一天到晚在山里跑,田间地头吃饭,树下井边休息。后来我发现沟掌村地处偏僻、消息闭塞,特色农产品规模小、数量少、销售难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身体状况不佳是发展滞后最为重要的原因。

  ”“找到原因就好办了!”申彦君一脸喜悦,“下一步就是甩开膀子、扑下身子好好干的事情了。”

  申彦君的办法是靠山吃山,“藏在”深山里的核桃、笨鸡蛋、豆面、小米在城市里都是美味佳肴,可为什么乡亲们却“捧着金元宝要饭”呢?申彦君说:“这是怎么个靠法和怎么个吃法的问题。”只有靠住大山头,才能吃到香饽饽。沟掌村的山头太小,怎么办?这个“怎么办”不仅申彦君在问,派驻到西潘乡的另外六个“第一书记”也在问。7个人一合计:抱团取暖。申彦君同其他六位“第一书记”按照联合扶贫的发展思路,商定共同发展投资小、见效快、难度低的养鸡项目。

  说干就干,7个人千方百计争取资金,为包括沟掌村在内的许多村子的农户免费发放了优种雏鸡,依托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散养,所产的笨鸡蛋由村里统一帮村民销售。在发展养殖业中,还采取了“公司+农户”的形式,即在建设大型养殖场的基础上,扶持个体农户发展养殖业,最终的目标是通过联盟的形式闯市场,建成西潘乡养殖产品大市场。申彦君心里有一幅蓝图:准备利用三至五年时间,打响沟掌村的豆面、小米等农作物品牌,让乡亲们能在自家地里“打元宝”;大力发展精包装核桃及核桃附属产品,让乡亲们能在自家树上“摘元宝”;扩大柴鸡、土鸡散养规模,让乡亲们在田间小道、房前屋后就能收鸡蛋,实现路边就能“捡元宝”的梦想。(李光亮)

  刘天明:引进特色种植助农增收

  “我们中庄村有2800多亩地,村民们多以种植莜麦、土豆、小杂粮为主,每年亩收入不足200元,要想脱贫致富,就得因地制宜,引进特色种植,调整种植结构。”1月8日,忻州市静乐县中庄乡中庄村“第一书记”刘天明在病床上不忘规划村里的下一步工作。刘天明是忻州市滹沱河水利管理局十字闸管理站副站长。2015年8月,他响应号召,主动报名下乡到 静乐县中庄乡中庄村扶贫。

  中庄村南北两侧都是大山,早年南坡退耕还林,全村的田地都聚集在北坡。刘天明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村里通往北坡山上的道路坡陡且狭窄,春耕秋收的种子、肥料、粮食全靠人力和毛驴背驮。为此,他向上级党委、政府说明情况争取资金,最终,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条通往山顶的田间路修成了,中庄村从此告别了祖祖辈辈靠苦力背粮的状况。有了修路成功的先例,刘天明趁热打铁,开始着手修建村里的基础设施。村里有个文化广场年久失修,早已破旧不堪。刘天明带领村民硬化了广场,修整了村委活动室,粉刷了墙壁,修补了戏台,还买回了体育器材。此后,村民们娱乐活动多了,业余生活丰富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慢慢地,刘天明与村民的关系近了,他们有什么“家底儿”、知心话和困惑都愿意跟刘天明聊聊。为了推动精准脱贫工作,去年11月,刘天明准备邀请县农业局和科技局的科技人员来中庄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计划宣讲种植脱毒马铃薯和药材的知识技能,将中庄村打造成药材种植基地。为调动村民听课积极性,刘天明可没少下功夫,他挨家挨户通知、劝导。值得高兴的是,培训会一结束,许多村民瞬间开拓了思路。村民高亮荣找到刘天明说,他要联合几户村民共同成立专业合作社,集资买台多功能播种机,将弃耕的荒地开发出来试种药材,刘天明便帮高亮荣张罗成立合作社的事宜。

  刘天明告诉记者,中庄村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凭着朴实的品质和聪明的头脑混出了不小名堂,马上就要春节了,他想借年轻人回乡探亲之机,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共商中庄村脱贫发展大计。(马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