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场纷纭变换,让农民深切地感受到市场的风险。种粮大户马维礼感慨地说,这玉米呀,是种也不是,不种也不是。
眼下,秋收基本结束,辛苦一年的庄稼人本该为收获而喜悦。可是,应县种粮大户马维礼却高兴不起来,反而是一说起玉米来就闹心。一是现在玉米市场价格大跌,比去年降低近30%,卖粮收入大幅“缩水”,算下账来忙活一年没有挣到几个钱。二是从玉米市场的预测看,明年的价格也难以乐观,这明年是否还要种玉米,心里很是纠结。其实,为玉米纠结的农民还真不是马维礼一个人,玉米作为山西第一大粮食作物,它牵动着广大农民的心。
玉米降价大势所趋
“想不到玉米会突然降价,而且降价幅度会这么大”。马维礼说他真有点看不懂行情。事实上,这次玉米降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9月1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从10月份开始,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每市斤,比去年临储价格每市斤最多调低了0.13元,这是自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出现下调。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是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而采取的一项价格保护性措施。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为粮食连年增产以及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临时收储政策的负效应随着国内外玉米价格的持续扩大而日益凸显,现在已到了必须加以调整的时候。
而从玉米市场看,库存、产量、进口等因素也决定了玉米价格必然下跌。近年来,在国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鼓励下,国内玉米从单产到总产都在大幅度增长,年产量约为2亿吨,而消费仅有1.7亿吨,年节余量在0.3亿吨,严重供过于求。
再加上进口玉米不断增加,使供求关系愈加失衡。众所周知,导致造成玉米大量进口的原因就是价格因素,国外玉米比国产玉米更便宜。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进口玉米量只有8.4万吨,而2015年前8个月国内就已经进口了437万吨。随着“洋玉米”的大量进口以及国内玉米产量的不断增加,国内玉米供给已经严重倾斜。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庞大库存对市场形成巨大压力。据统计,目前国内玉米库存约为1.5亿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意味着一年不生产和进口玉米,仅库存也差不多能满足基本需求。
要消除压力,就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工作人员说,持续的高库存令国家临储政策难以为继,今年下调玉米临储价格就是为了统筹兼顾各方的利益,让临储价格更贴近市场。这样通过无形之手来矫正玉米市场的问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种不种玉米很纠结
玉米市场纷纭变换,让农民深切地感受到市场的风险。
定襄县雨润家庭农场场主胡梅花,今年种玉米800多亩,秋天收获玉米150多万斤。如果按去年每斤1元的价格卖,她净挣40多万元应该没有问题。可是,今年她的玉米却是按每斤0.66元的价格售出,也就是说,每卖一斤玉米就比去年少了0.34元。别小看这几毛钱,150万斤下来就是一个大数字。
胡梅花告诉记者,她的土地都是流转过来的,好一些的耕地一年的流转费是一亩500元,差一点的是300元。今年天旱,为了确保玉米产量,她把能水浇的地都浇了,使生产成本比去年高出不少,原来盘算玉米卖个好价钱,没想到今年的玉米价格大“跳水”,辛苦算是白搭。她说,国家出台的玉米临储收购价为每市斤1元,那是只针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这四个国内玉米主产区的政策,对山西没有用,山西只能跟着市场行情走,随行就市。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今年国家的收储价降低0.13元,市场价就猛降了0.3元到0.4元。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除去土地流转费,生产所需的各项投入,这一年辛苦下来,虽说没有亏本,但说实在话也真没赚几个钱。 当记者问她,明年还种玉米吗?她说,这正是她现在最为闹心的事,一想起来就纠结。继续种吧,玉米市场的大行情不会改变,明年恐怕也很难赚钱。不种吧,800多亩地,一下子改种别的作物还真不是一句话的事。没办法,她想适当地增加一些经济作物,减少一点玉米面积,但考虑到经济作物过于费工,人力成本太高,因此也只敢小面积试试。
和胡梅花一样,应县种粮大户马维礼这两天也在为明年种不种玉米犯愁。他说,自己和村里的其他农民不一样,别人一家也就是几亩地,种玉米就图省事,价格高自然好,价格低也无所谓,反正种地就是个副业,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无关生活大局。可是自己却不行,手里握着流转回来的好几百亩土地,一年收入全靠种地,一家人的生活全指望卖粮,这玉米卖不出好价钱,还真让人着急上火。他说,看今年这行情他真想明年不再种玉米,可是细细思量,不种玉米还真没个合适的作物,所以也只能还是继续种玉米,最多是调剂一部分面积改种谷子、豆子等。他感慨,这玉米呀,是种也不是,不种也不是。
根本出路在于调结构
种什么、种多少?这事应该是市场说了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负责人说,今年玉米价格大幅下跌,说到底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因此说,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种植结构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根本出路。
山西虽说是农业小省,但玉米种植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比重却很大,近年来每年都在2500万亩左右,是全省绝对的第一大作物,年产量大约在70亿公斤左右,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对这样一个在山西粮食生产中唱“主角”的作物进行调整,虽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调肯定不行。到底该怎么调呢?这位负责人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农民朋友参考。
首先,可以考虑将普通玉米调整为饲草玉米,做青贮饲料。山西处于农牧交错区,发展畜牧业尤其是牛羊草食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今年,农业部把我省列入了国家粮改饲试点省,要求山西把种粮和种草同步发展,不断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比重,以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现在,普通玉米价格下跌,农民朋友正好可以抓住这一市场机遇,把饲草玉米发展起来,趁势把牛羊产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其次,可以考虑在小杂粮上谋大事。山西是“小杂粮王国”,特殊的气候条件为小杂粮生产提供了先天优势。近年来,省政府提出了振兴小杂粮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予以推动。如今,玉米价格下行,市场为小杂粮大展宏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农民朋友正好可以将部分玉米调整为小杂粮,在谷子、豆子、燕麦、荞麦、土豆等小杂粮产业上发力,使山西的特色农业更加鲜明,特色优势得以再放大。
第三,可以考虑在果、菜产业上做文章。山西处在世界“黄金水果带”上,所产苹果和梨等水果品质优良,并已打开了欧美等高端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多年来我省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已经具有了较大的规模,如今农民朋友可以借调整种植业结构的时机,把果业这一山西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做到更大更强。还有蔬菜产业,我省近年来无论温室菜还是露天菜都发展喜人,农民朋友正好可以借风行船,走得更远。(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