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晋风词韵》一书时,我就对永和县的乾坤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作出《三晋名胜词韵》一书选题后,便利用周末特意来永和县的乾坤湾感受了黄河“胜形蛇曲,雄姿飘逸”的气势。晚上,我们就住在阁底乡马家湾村的农户家中,为的是看看小山村的日出。一弯静谧的星空,陪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夜晚。
马家湾,在一片清脆的鸟叫中醒来。推门出来,惊起四周的野鸡,东飞西藏。天微微亮,鸟儿把雄壮的大合唱献给天空悠悠的白云。我带上相机,向村东的小山梁走去。山梁不高,不费太多的劲,便走到山梁上。一路上听着鸟的歌唱,欣赏到几种并不知道名字的鸟,有的像八哥,有的像黄鹂,还有一种比喜鹊还大的灰色大鸟,头部黑白相间,红红的嘴,长着两条长长的尾羽,叫起来却像小鸟似的非常清亮。山梁后一处原始窑洞,虽然已经不再住人,但还是给这里增添了不少淳朴的感觉。我边拍鸟边等待着东方的红日,林地里还有一群散养的鸡,这鸡根本不怕人,我在拍一只啄木鸟时,踏进了林地,它们并没有躲得意思,一只白色的鸡竟然朝我扑了过来。哈哈,看来是我侵占它们的领地了。
远远的山野渐渐泛起了红潮,一个鲜红的镰刀般的太阳从远处山顶露了出来,我对着太阳拍了起来。山村的太阳升得很快,马上半个脸出来了,把山坳染得一片赤色。
太阳跳出了山谷,我想把刚刚出来的新太阳再留一会,便选了棵山梁下面的大树,把太阳挂在了树梢……山村的太阳竟然如此鲜艳,如此活泼,如此给力。那升腾的力量,仿佛昭示着马家湾的明天!
马家湾的饭菜是地地道道的农家饭,房东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着他们这里的特产,槐花、苜蓿、白蒿、红薯、黄花菜、土鸡蛋……很有特色的小油糕和大馒头,桌上所有食材都是本地产的,便宜又实惠,让人吃得可口,吃得放心。
这时,房东看见院子里来了几个人,便迎了出去。原来是阁底乡的干部检查五一旅游接待点农家乐的准备情况,看得出这里对发展旅游的重视程度。白海艳乡长听说我是为写乾坤湾而来,便给我讲了红军东征和毛主席在永和生活、战斗了13个日日夜夜,并指挥东征红军在乾坤湾胜利回师的历史。
白乡长接了个电话,然后对我说,“是县委政法委廉海平书记的电话,他是我们乡的包乡领导,马上也要来马家湾。”
说话间,廉书记已经来到门口。因为我也当过政法委书记的缘故,我们有不少共同语言。廉书记一边翻着我送他的《晋风词韵》一书,一边聊起来。他认真地看了书中《咏永和》一词说:“等待着你的咏乾坤湾啊。”我说:“写好后一定让廉书记指正。”
有意思的是我们俩都当过乡镇党委书记和团县委书记,也都当过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所以我们一见如故。
廉书记说:“我们马家湾的老乡告诉我,说这里黄河岸边有个自然形成的大坝,像鳌头,很有开发价值,我想让你去看看,给我们参谋参谋。”
“好啊。”于是,我跟着廉书记出发了。
阁底乡因为有乾坤湾而闻名天下,这里是红色革命的摇篮。1936年,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东征,曾两次进驻永和县。红军东征纪念馆和黄河神奇的乾坤湾是这里的主要旅游景点,所以这里的旅游公路修的宽敞平坦,但弯比较多。廉书记自己驾着车,他边开车边给我介绍这里的历史和风光,这个山梁上打过什么仗,那个村住过红军,这座山头上有碉堡,那条沟里有红军开挖的井……看得出他非常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前几年,他就在阁底乡担任乡党委书记,后来到县里担任副县长,现在又任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但不管人到哪里,他的阁底情结却没有改变。
公路两旁的枣林里不时有野鸡飞来飞去,还有野兔蹦蹦跳跳,廉书记总会停下车来让我拍照,并嘱咐我,今天一定要给鳌头拍张宣传片。
从马家湾村到黄河边没有公路,车驶上了乡间小路。在一处较平坦处,我们停下车,前面就没有路了,我们沿着羊肠小道向黄河走去。穿越一块枣林地,再往前走就连羊肠小道也没有了。廉书记说马上就把路修过来了,果然,一辆挖掘机正在不远处修路。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爬上了一道山梁,面前是一片广阔的草甸。翻过草甸走到另一个山梁上,远远看去就是一条弯曲的黄河。
登上黄河岸畔,一条巨龙般的“大坝”横耸在黄河上,从东岸一直向河中央延伸去。望上去仿佛是一座雄壮的鳌头,昂着头注视着脚下奔腾的黄河。站在鳌头顶上,左边是一座高高的独体山峰,形似 “金字塔”,非常对称的金字山。右边则是一座高大的山梁,山梁上卧着一条“鳄鱼”,那鳄头栩栩如生,嘴巴、眼睛和那微微凸起的身体,静静地观察着黄河的流水。
廉书记说左边的这座金字山叫“鸡鸣山”,传说山上住着一只公鸡,每当鸡打鸣时,山就会随着鸡鸣声向上生长。后来有人想让他们那里的山也长高点,就把这只神鸡接走了。从此,“鸡鸣山”再也没听到鸡叫声了,这座金字塔也再没有升高了。
这当然是传说了,不过按廉书记的说法,这鳌头左边是蛇山,右边是龟山。仔细看还真有点意思,从鳌头向南望去,一条蜿蜒的古栈道弯弯曲曲,随着南流的黄河悠然而去,栈道边还有一群羊悠闲地吃草,一座大大小小的石体构筑成一座天然的长城。从鳌头往北看去,山体上涌出一群一群的小山丘,就像一群群的乌龟慢慢走来,而那山体上一排排的洞穴,好似乌龟出走后留下的家。再远处有一个大的石洞,据廉书记说这个石洞有可能通到山的那一边。
我们小心翼翼来到鳌头最顶部,然后搀扶着下到鳌头前端,在这里我们居然有了惊人的发现:鳌头前端竟然有个天然的大洞,洞内圆润光滑,呈半圆形,深两米,高两米,洞内还有石桌石凳,看上去就是个天然的茶亭。大自然就是这么鬼斧神工,这不正是鳌头的口吗?那向上张开的半圆好似鳌的嘴巴,石桌分明是鳌的舌头。
望着远去的黄河,我感叹黄河的伟大,感叹大自然的伟大。我端起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着鳌头。廉书记对我说,“你可以说是第一个看到鳌头的游客,也是第一个拍摄鳌头的人。”他站在鳌头上,眺望着黄河。我想,他是在为马家湾的明天祈福。
从鳌头上回望马家湾,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那远处的窑洞、枣林、耕地、小路、山梁,看上去组成的却是亭台楼阁,绝伦绝妙的美景!(梁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