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回乡创业前景广阔

2016-12-23 10:35:35来源:

  最近一段时间,不论是大学生还是返乡农民工都对李克强总理的暖心政策感到欣慰。6月1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增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与农民工进城务工相逆的“城归”现象开始出现,曾经浩浩荡荡的外出打工大军,通过在城市劳动,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开阔了视野。近年来,一大批有技术、有资金、对农村有感情的农民工纷纷返乡创业。这一举动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部分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甚至影响了地方的产业分布。

  返乡农民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我省400万农民工来说,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早已不再满足于在城市里寻找到一份挣钱的工作,回乡创业、带动家乡致富成为他们新的追求目标。

  王文生是沁源县韩洪乡仁道村造峪组人,在外打工十余年,返乡办起土老帽种植专业合作社,把苦荞通过深加工做成了大产业,产品有苦荞仁、苦荞面、苦荞方便面、苦荞皮座垫、苦荞凉粉等产品,组建公司+农户+基地+回收产品+产品开发营销的一条龙产业,带动千余人脱贫致富。

  目前,返乡农民工创业以第一、二代农民工为主,在外打工平均5年以上,积累了资金,学到了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掌握了信息,为回乡创业奠定了一定基础。他们回乡后,依托本地自然优势,兴建特色种养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等,发展了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群。

  他们利用在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工作的经验、技术,抓住规模企业产业链条向前和向后延伸的机遇,主动接受大中型企业的辐射带动,积极发展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配件配套企业,促进一批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不仅是农村带头致富和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人,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后备力量,更是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推动者、开拓者。壶关县小逢村张召喜30岁前开始外出打工,10年后回村担任村党支书,兴办了3个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多万元,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小学、敬老院、文化大院、篮球场、科技书屋、党员活动室、村党支书办公室等设施,投资50万元,完成了“四化工程”建设,即绿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把落后的山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返乡创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回乡创业是农民工的理性选择。他们正以独特的方式,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给家乡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李天柱是柳林县三交镇的一位农民。2005年秋收之际的一场连阴雨,击碎了三交镇许多枣农的致富梦,但却激活了李天柱的创业梦。2006年春,李天柱告别了3年的打工生涯,怀揣十几万元的积蓄回到了家乡,并盘算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做什么呢?李天柱大江南北多地考察,带回了十多个创业项目,遗憾的是在实践中一一夭折。还未起步,多年的积蓄就打了水漂,李天柱既心酸又不服气。2008年,经多方考察、调研,李天柱把创业项目定在了桑蚕养殖上,筹措资金50余万元,组建了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对于养蚕种桑这事,在村里还是个新鲜事,村民们起初都不能接受,没人愿意加入合作社。为打消村民的顾虑,李天柱一方面完善合作社的设施,一方面,采用预付订金的办法,给养蚕户吃定心丸。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200多人、栽植桑树1000余亩、年产蚕丝被1000余床。

  部分返乡农民工带回了先进生产力,开拓了就地就近转移劳动力的渠道。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带动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为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径。据了解,回乡创业的农民工70%的人是从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他们是改变了家乡,改变了我省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现状。他们回乡后,给当地经济注入发展的资本和技术,促进了工业和民营经济的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老辛是壶关县辛寨绿色醋业公司老总。貌不惊人,话也不多,整天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可谈起创业的经历,老辛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已不满足于打工赚钱的辛世方,返乡开了一家小醋坊。他挑水,妻子翻缸;夜里熬醋,白天串乡叫卖。一年后,又从农信社贷款5万元,购置了一些设备、建起了厂房、注册了商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靠诚信和质量,辛寨陈醋也由一家小作坊变成大公司,并辐射带动周边2000余农户户均增收500元。老辛说:“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递增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我这产品一直都供不应求,周边县市区、河南、河北的客商总是追着我要货。”

  改善环境加快返乡创业的发展 虽然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呈上升趋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如资金投入不足,创业规模小;创业环境差,一些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贷款难,用地难;文化素质偏低,投资盲目性大等问题。

  回乡创业6年的农民工牛鑫瑞说,自己作为养殖专业户,目前有上万多只鸡,尽管有无息贷款政策,但是从未拿到过。这位农民工希望国家的政策能落到实处。

  他说,这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创建创业型城市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人数多、潜力大、需求旺盛,又身居农村,与城市居民相比创业的外部条件差了许多。他希望有关部门要主动帮助他们与企业、小康村、市场和园区实现对接,积极开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基金”,建设网上创业平台,提供创业项目评估服务,引导发掘核心盈利点,改良产品和改进经营模式,在启动资金、土地使用、融资等诸多方面“铺路搭桥”。

  事实上,很多农民工虽然拥有创业意向,但他们中有大多数却缺乏资金和相应技术。而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恰恰补齐了这一短板,给予了创业农民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如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对创业担保贷款财政按规定给予贴息、加强创业培训,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纳入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帮助返乡创业人员改善经营、开拓市场等等。让返乡农民工有雪中送炭之感。

  毫无疑问,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但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系列政策,已经为其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也增添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动能,有助于打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