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良户,便是走进了美的世界,走进了不断的惊喜和震撼中。
良户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庄。相传唐代中叶,郭、田两姓家族在此建村,故古称“两户”。从宋代初年开始,陆续又有王、李、秦、赵、张、高、邵、宋、宁、苏、窦等外姓人家迁居此处,人口不断增加,村落逐渐扩大,至元明时已很具规模,村名也由“两户”改称“良户”。良户村在历史上人才辈出,先后出现过6名进士,十几名举人。最出名的是清代高平号称“三阁老”之一的田逢吉。田逢吉,字凝之,号沛苍。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累官户部左右侍郎、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朝经筵讲官,顺治十五年副考官,康熙九年主考官,巡抚浙江时,为平定清初三藩之乱立下卓越功勋。村内至今留有一副颂赞其历史功绩的对联门匾:“名流翰院光留良户,德惠浙江史汇长平”,横额:“来骥天南”。
良户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中主要建筑依自然形势顺势选址,东西长,北高南低。古街幽深,主要街道有后街、西街、东街、太平街等,街道多数是沙石铺砌,两旁古宅院鳞次栉比,门楼显赫,古匾斑驳,保存较好的有上百处。村中还有玉虚观、大王庙、关帝庙、汤王庙等古庙宇建筑多处。良户村古建筑“三雕”精美,特别是村内随处可见的窗台石、门槛石,无不雕有动物、花卉图案,可谓一绝。
村里最有名的建筑是位于村东北的高岗上的蟠龙寨,村民称之为“寨上”。蟠龙寨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建成,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城堡式防御性建筑群,城内保存有十多座院落。寨内最主要建筑是侍郎府。侍郎府位于蟠龙寨的正前方,是田逢吉的私邸,也叫田府,坐北朝南,一进四院。雄伟高大的侍郎府,高门大户,斗拱十余层,精美的砖雕麒麟照壁,明显强调空间的秩序感使院落尽显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走在寨中,时时处处都会感受到一种戒备森严的气氛,由不得人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寨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门前的石狮,照壁上的鸟兽,都如警觉待命的伏兵,仿佛一有响动便会跃起,厮杀拼命。蟠龙寨是以田阁老的侍郎府为中心的一个封闭型的寨堡。它独立于良户村东北外,和良户村隔河相望。蟠龙寨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堡门三道,即北门、西门和南门。北门通凤翅山,今不存;西门隔小河通村里,门楼高三层,外额镶石匾,上刻田阁老的父亲田驭远亲书“接霄汉”三字。楼上祀白衣,敬观音,以保子孙;南门为主门,位于东南角,门楼高三层,外额镶刻“蟠龙寨”石匾。楼上祀奎星,祈文运;崇关公,镇邪恶。南门楼外原有小瓮城,今已不存。四周依地势夯土包砖为寨墙。现存西、南两座寨门,东西端坐,高耸入云。站在楼上,举目四望,东西南北,十里山河,尽收眼底。观风景,御敌寇,保子孙,兴文运,功能齐全,佳气常存。
寨堡内,以侍郎府为中心,翼以东宅、西宅两大建筑群,供子孙繁衍传家;间以书房、堂庙,教子孙业儒修心;大街小巷,门前广场,碾磨水井,耕牛坐马,吃、穿、住、行,一应俱全,足以安居乐业。大有武陵桃源之情景,又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之势。
走进蟠龙寨,带路的村民自豪地讲起了田逢吉救父的故事。农民军初起时打家劫舍的事时有发生,良户望族田驭远倾其所有恳求释放乡亲,农民军反用刀胁迫他的父亲田可耘,田驭远引颈求代,不想田驭远五岁小儿田逢吉冲出来“匍匐哀嚎,号泣父旁,若请代状”,以弱小之身担当大难,农民军军士纷纷说:“勿惊孝子!”此事在清雍正朝《泽州府志》、乾隆和同治年间《高平县志》皆有记载。
这是一座古老的村庄,是一座活着的太行古村落。从金元遗存的玉溪观里走出,漫步在明清一条街上,触摸着唐石宋砖,聆听着鸡鸣狗吠,我分明感觉到了村庄深处那颗活泼跳动的心,那铿锵有力的律动,穿越时空,箭矢一般飞来,震颤这片土地,震颤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
走进良户,我们深感中华文明幽古沧桑的美感。走出良户,我们不禁浮想联翩,怎样才能像古人一样传承我们的精神家园。(桑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