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见闻

2016-12-23 10:39:29来源:

  8月25日,壶关县东井岭乡牛家掌村国和农牧林专业合作社的20多名工人挎着篮子走进田间,开始采摘第一批成熟的旱地西红柿。一排排近2米高的西红柿秧上硕果累累,一串串青红不一的果实饱满圆润,特别诱人。正在地里忙活的合作社负责人赵国和一见到我们话语中就透露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今年,咱可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种植了25亩旱地西红柿、25亩豆角,目前市场价格走俏,客商络绎不绝,豆角每公斤最高卖到4块多,亩收入8000元不成问题。现在仅豆角已卖了14万元,这不,旱地西红柿采摘期也到了,今年每亩地保守产量要达9000公斤不成问题。昨天我一次性就卖出600多筐、1.5万余公斤,每公斤2.8元,进账4.22万元,200多元零头我都没算,客商还很高兴。看来,我今年50多亩地,净赚50万元不是问题”。

  “呵呵,你们高兴了,我就高兴”!随行的壶关县农委主任赵保忠接过话茬。“要想产量高、效益好、技术管理最重要。老赵是全县最听话的种植户,也是田间管理最好的种植户,你看这田间寸草不见、垄行分明,收拾得多好,真是特色农业种植的典范,今年全县蔬菜种植观摩会就开在这里”。

  赵国和的事例只是壶关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利用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更是培育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如今,壶关县紧紧依托特有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通过深入挖掘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大力发展旱地西红柿特色产业。2007年壶关县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评为 “国家级旱地西红柿标准化种植示范区”;2011年注册了“紫团牌”旱地西红柿商标;2014年开始争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农业建设方兴未艾。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特色规模农业的带动下,驶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广大农民高兴地说:“特色农业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真正成了咱们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A 因地制宜 精准定位旱地西红柿敲开农家致富门

  “我们旱地西红柿同大棚西红柿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旱地西红柿的生长周期长,受光照时间也就长,因此营养更丰富,味道更鲜美!”壶关旱地西红柿种在旱季、长在雨季、收在秋季,是土生土长的自然绿色食品。壶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光照充足,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早霜降临迟,所产的旱地西红柿果形整齐,色泽鲜艳,硬度高,甜度大,耐储运,既能作蔬菜,又能作水果。同时还有抗癌防衰老的作用,曾有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成员来壶关县考察,在品尝完旱地西红柿后感慨地说:“我吃到了太阳的味道。”

  壶关旱地西红柿种植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该县集店乡乌集头村村民张何水率先试种旱地西红柿,并发现延期种植,中秋节上市价格很好,此后由一户推广到两户、三户,直到1995年在全村连片种植。“在那个年代,农户每亩能挣个七八百元,那就很了不得了。”县农委蔬菜办主任冯建红回忆起旱地西红柿的起源,依然记忆犹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7年夏初,壶关县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共计100余人,赴运城夏县参观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回来后不久,就因地制宜、精准定位,着力依托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旱地西红柿种植基地,打造中国北方旱地西红柿之乡!

  2008年,该县县委、县政府将2万亩旱地西红柿作为全县重点工程之一,并予以资金支持,种一亩政府补贴100元种苗款,因灾害减产给予适当补助,绝收的每亩补1000元,还出台了《壶关县旱地西红柿种植工程实施方案》,这项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工程在壶关大地全面铺开。

  “壶关县是一个典型的干石山区,在旱地种植西红柿,首先要巧妙利用自然降水。选地时要注意选择背风、向阳、无污染、土层深厚的山坡地、沟坝地及丘陵旱地,在选用品种上,必须选用抗旱性强、丰产性好、适用性广、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此外,施肥与管理也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及时整枝、松土施肥还是病虫害防治,旱地西红柿种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标准化实施过程。”为使旱地西红柿种植在壶关更好地发展,壶关县农业委员会主任赵保忠一直深入一线进行研究。

  B 重点扶持 稳步推进全力为旱地西红柿“保驾护航”

  “咱们的旱地西红柿能发展得这么好,多亏了政府的宣传和支撑,还有像老张这样的‘专家’给我们‘保驾护航’,我们可是少走了很多弯路。”东井岭乡牛家掌村种植大户赵国和说起旱地西红柿的种植可谓底气十足。

  人们口中的“老张”是壶关县农技推广站站长张相林。多年来,他基本上天天在下乡,不是奔波于村庄农户,就是泡在田间地头,讲技术、搞培训、教管理,有时夜里回到家,还有农户打电话咨询。县农委主任赵保忠说:“我们就是要让这些踏实干事的农技推广员走出去,深入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实实在在解决遇到的问题,把旱地西红柿做成规模,做成富民产业。”

  为把旱地西红柿发展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多年来,该县因势利导,出台了一系列物化补贴、技术指导、市场宣传等有力措施,推动旱地西红柿规模化发展。县领导多次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办公,倾听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帮助旱地西红柿种植户排忧解难。县农委成立工程建设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分派专人分片包区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针对农户在种植旱地西红柿过程中遇到的育苗、定秧、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疑难问题,进行对口讲解和手把手指导。

  全方位的扶助和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广大农民种植旱地西红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年以来,该县旱地西红柿种植通过集中规模经营、农户分散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合作社互助经营等形式,通过“反租倒包、集约经营”的方式规模种植旱地西红柿,实现了“土地工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既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有序流转探索了一条发展之路,又为干旱山区发展旱地西红柿种植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只有把西红柿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农民增收。为此,该县十分注重旱地西红柿的销售工作,县农委牵头成立了壶关县旱地西红柿销售信息服务中心,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做了旱地西红柿应急销售免费广告,参加北京(山西)特色农产品展销周和山西农博会,通过网上发布信息、电话联系客商、外出宣传促销、举办旱地西红柿采摘节等多种形式,和全国各地蔬菜批发市场沟通并与河南、河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外地客商联系洽谈,打开了旱地西红柿销售渠道。

  8月25日,我们跟随县农委主任赵保忠一行沿店上、百尺、东井岭等西红柿种植区西行,只见无论是省道还是乡间公路,前来求购西红柿的外地车辆络绎不绝,有不少车辆专门在种植区日夜等待装车发货。据赵保忠主任介绍,今年旱地西红柿市场销售特别好,批发价每公斤在2.4至4.0元之间。

  进入8月份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上百辆外地大货车来壶关求购西红柿,日发货在1000吨左右,与此同时,为统筹协调销售工作,按照旱地西红柿种植区域布局,县里还在乌集头、岭东、绍良、龙郡池、北行头、河南庄等十余个村设置了旱地西红柿产地批发市场,安排专人上门办理“蔬菜运输通行绿卡”和“植物检疫证”,方便外地客商就地就近收购,呈现出了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目前,该县生产的旱地西红柿因色鲜味美、耐储运,营养价值高已远销至河南、上海、浙江、山东、安徽等十几个省市。

  C 抱团作战 打造品牌让特色化引领农业转型跨越发展

  近两年,壶关县旱地西红柿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4万亩以上。为把旱地西红柿这一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壶关县农委一方面引良种,引进瑞克斯旺荷兰(中国)有限公司世界级顶尖西红柿种子在绍良、林青庄、韩庄等村进行试种,努力改良品种,提高效益;另一方面抓培训,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先后在龙泉、百尺、店上、晋庄、五龙山等乡镇开展旱地西红柿种植技术专题培训百余期,且领导包片、农技人员包乡(镇)进行实地指导;同时,树典型,为集店乡岭东村、五龙山乡刘寨村和百尺镇河西村三个村的旱地西红柿种植示范基地种植户每亩补助资金400元,共计补助资金45.56万元。

  此外,该县还为规模种植户每亩补助100元种苗款和35元种植业保险,且组织农户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展销周、农博会。

  “以前种地根本挣不了钱,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我也就跑跑运输挣点钱。之前,听朋友说老家的旱地西红柿种植是坐在家门口收钱,我就回家包了20亩地。没想到今年西红柿行情这么好,可惜咱承包的不多,每亩地的收入高达1.5万元左右,除了家庭开支,买辆10万元左右小轿车不成问题,今冬要是县里再培训学习,咱可说啥也得去。明年俺至少包它50亩,进城买它一套房享受享受。”店上镇固村个体运输户郭永生如是说。

  “我是从2008年开始大规模种植旱地西红柿的,2009年成立了壶关县绍良村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是早期旱地西红柿主倡者之一,这些年效益一直不错。”合作社负责人栗交忠告诉我们今年他个人种植旱地西红柿300亩,全社600亩,预计有望实现收入1000万元。同时村里120多名劳动力在他合作社打工,每人年收入都不下6000余元。今年在县农委的支持下,他还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集约化西红柿育苗基地。栗交忠还说,他只收种植户育苗成本价,不赚分文利润,先种后给钱也行,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农户走上种植旱地西红柿发家致富路。

  目前,壶关县旱地西红柿产业已由“单打独斗”向“抱团作战”转变,帮助农民成立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力量,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共同受益,凡参加协会的农民可以享受统一提供优质苗木、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建立土壤档案、统一浇灌 “保命水”,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特色种植水平和效益。如今,全县形成了绍良、林青庄、固村、乌集头、天池、东山后、韩庄、东牢等60多个“一村一品”西红柿种植专业村。实现了从“小而散、小而全”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到全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典范,全省“513”工程农产品加工先进县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先进县。

  今年全县种植的4万余亩旱地西红柿喜获丰收,预计总产量超过3亿公斤,年纯收入将突破4亿元。

  除此之外,近年来,该县还重点打造了食用菌、畜禽养殖、生态旅游、干鲜果、优质玉米等六大高效特色产业板块,着力营造粮畜果菜协调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把一个山区、老区的传统农业县,带向了一个以规模种植、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高、富有现代特色格局的现代农业县,有效推动壶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

  在全国,树立、打响一个品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农业品牌。今天,壶关县旱地西红柿成了誉满三晋、享誉全国的一个响当当的农业品牌。那么,如何保护好、维护好这个品牌?如何让其发挥作用持续助农增收?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思考。采访结束时,壶关县农委主任赵保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应不断引进优良品种,改善旱地西红柿品相不佳问题,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现在大部分客商不愿到田间地头收购西红柿,更愿意到农贸市场集散地直接批发,应着手考虑建一座大型农贸市场。同时,应适时晚播,错峰上市。从市场调查来看,外地产的西红柿在8月10日销售基本结束。壶关县产的西红柿应在8月15日-10月10日这段时间上市。从这几年壶关县的实际种植、销售情况来看,适时晚播,效益更好。此外,壶关县急需建设一个深加工企业,加大消化剩余果实力度,让旱地西红柿由种植品牌转化为加工品牌,进一步实现加工增值。(秦爱国 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