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江苏省句容市地处南京半小时核心经济圈,是“长三角”沪宁城市带的现代化城市,市域面积13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8万人,去年实现GDP336.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3万元。该市高标准打造了江苏农博园、花博园、岩藤生态园等现代农业十大精品园区,打出了“醉美乡村、福地句容”的品牌形象,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江苏省常熟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带中心,市域面积126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6万,2012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是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市”,是全国同类城市中首家“国际花园城市”和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目前已进入纵深推进、攻坚突破、整体提升的新的阶段。按照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形态,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努力实现强市与富民良性互动、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
浙江省桐庐县属杭州市辖县,县域面积1825平方公里,人口40.5万,201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2万元。该县围绕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品牌,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乡村,全力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全域大景区,美丽乡村建设覆盖全县、惠及全民,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示范县、中国旅游名县、国际花园城市。
浙江省宁波市是长三角南翼区域中心城市,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全市户籍人口577.7万人,去年实现GDP652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25.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5万元。该市制定了《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提出推进“六大统筹”、实施“六大工程”,明确城乡区域发展定位,优化以中心镇、中心村、保留村为重点的梯度城镇化体系,以232个中心村为重点,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
二、经验做法
1、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新。江浙等地美丽乡村建设不再停留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层面,而是把村庄作为景点,以城乡一体化的新目标、全域景区化的新理念、建设景点化的新标准、村美民富的新要求,拓宽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视野,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新内涵,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句容市以新市镇、新社区、新园区“三新”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桐庐县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乡村,大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经济、农村生态文化“四大”体系建设,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突出文化特色、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民增收“四个”结合,正确处理村美与民富的关系,努力建设“优美、秀美、甜美”的美丽乡村。桐庐县阳山畈村因地制宜制定了“一带、五区、多点”的总体规划,把整个村庄建成村口赏花带、果园展示区、村容参观区、自然风貌区、农家乐片区五个特色风情区块,打造美丽乡村精品风情村,获得杭州市“十大生活品质之村”称号。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提出“以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以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以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学习成都“五朵金花”的运作模式,投巨资对4.2平方公里区域内湖泊山岳、山林田地、民俗风情、建筑古迹、历史文化等各种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综合开发,打造了观光、休闲、度假、会务、赛事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
2、乡村休闲旅游势头旺。江浙等地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处处青山绿水,村村果茶飘香。利用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一些村庄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初步实现了从初级的农家乐形态向高级的休闲、度假游转化。句容市“五山一水四分田”,是全国首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依托南京都市圈“半小时核心圈”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鲜果采摘、绿色骑行、红色文化、宗教旅游相融合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春城葡萄园参与体验式乡村游、茅山湖康体养生、天王戴庄有机农业圈三大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乡村旅游向深度体验推进。句容农博园占地近5000亩,规划无土草毯示范区、设施农艺区、循环农业区等12个功能区,成为“引育良种的园地、科普教育的窗口”;句容岩藤农场占地3000亩,集农业生产、农业休闲、农业科普教育于一体,最大可能保留了自然风貌,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休闲风光,农场实行土地出租,建设开心农场,设置自助、半托管、全托管菜地,让人们体验劳动的乐趣,成为都市居民周末务农、假日休闲的胜地。常熟市蒋巷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夏季举办果蔬采摘节,秋季举办丰收节,让城里人来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做快乐农夫。桐庐县重点扶持乡村度假型、依托景区型、文化村落型、农业观光型、城郊休闲型、红色经典型、美食体验型、民俗风情型等八大类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长三角乡村旅游目的地。宁波滕头村以“和谐、生态、环保”为主题,建设了生态科技观光大棚、果蔬采摘基地、农家乐园,设置了院士林、将军林、公仆林、百家林,推出了乡村农俗风情体验游、都市农夫体验游等,村庄景观优美,生态怡人。宁波市湾底村建设的天宫庄园休闲旅游区总面积1600亩,以生态农庄为特色,建有30万平方米的采摘基地、1.2万平方米的植物世界、桑果深加工基地以及高品质全年绿色观赏基地,集新农村展示、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亲子游乐为一体,形成了都市型美丽休闲乡村发展模式。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目标定位以农村、农业为主,结合特色观光、休闲、旅游。“十里四香”景区将四个村农民的土地集中流转,引进资本,合力打造“十里四香”品牌,四个乡村暗合“四香”:西村古韵“书香”,东村农趣“菜香”,绿野山风“果香”,休闲洋山“花香”。一村一特色,四村一品牌,自然生态与现代休闲浑然天成。“十里四香”乡村旅游休闲业的兴起,让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当地村民开餐饮店、搞民俗度假村、销售土特产、开辟采摘游等,还有一些村民成为农场田园或度假村的员工。
3、乡村民俗文化特色浓。江浙等地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巷、古村落多,各地都十分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弘扬和保护。常熟市蒋巷村有长三角地区展示规模最大、收藏品种最多、文化内涵最深的地方民风民俗馆,馆内集中展示了水乡人家所用的椅、凳、箱等生产、生活用具,并以声、光、点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江南风土人情、乡土气息。桐庐县荻浦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深澳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村有一千多年历史,村内尚存明清古建筑堂屋约20幢,该村重点挖掘古孝义、古戏曲、古树林、古造纸等特色古文化,培育“古风荻浦”,打造“古风民俗第一村”。宁波市西江古村的客栈、戏院、老牌坊、凉亭等古建筑保护完好,村内的服装博物馆陈列着中国近现代服装、少数民族服装、宁波服装,着重展示宁波红帮裁缝近200多年的创业史及创新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宁波当地的14项国家级、24项省级、2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演示,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4、村居生活环境好。江浙地区经济发达,传统民俗建筑与现代化的农家别墅交相辉映,村庄绿树掩映,庭院卫生整洁,居民安居乐业,城乡道路绿量大、标准高。句容市以改善村居环境为突破口,重点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规划全覆盖工程。按照适度集聚、有利生活、方便生产的要求,将原有的1802个自然村,逐步规划建设成619个居民集中居住点。二是实施“双清双美”工程。三是实施道路硬化、河塘净化、环境洁化、家居美化、村庄绿化“五化”工程。四是实施环保工程。常熟市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按照镇爱卫办——环卫所——村保洁队——村保洁员的管理模式,建立一支农村环卫专职保洁员队伍和一支农村河道专职保洁员队伍,市财政每年拿出1200万元资金专项奖补乡村环卫保洁,镇里配套1.2亿元,按每户200元的标准下拨保洁费,保障了农村环卫保洁正常运转。江浙等地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方法,推广经济实用、技术可靠、效果良好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形成了适宜于不同地区的治理模式。常熟市福圩村采用微动力设备安装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40%。桐庐县按照“精致、精细、精品”的要求,依托山水资源,精心设计载体,围绕人口集聚、产业带动和公共服务辐射能力的培育来建设中心村,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美丽庭院、大树进村、安全饮水、文体活动场所全覆盖,形成“一景、一业、一貌、一品”的精品村。宁波市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各村具体情况,通过对村级实行道路改造、绿化景观布置、村庄环境整治、历史古迹修复、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等项目建设,从整体上、根本上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5、环境整治提升措施实。以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句容市出台了“生态示范村建设奖励办法”,选择95个村建设生态示范村,每个示范村由市、镇两级财政各“以奖代补”40万元。常熟市按照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自然生态型、古村保护型等多种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凡经验收达标的新社区,市财政一次性补助10万元开办经费。社区工作和活动经费由所在镇(区)或村按照辖区实际居住人数每人每年30元核定拨付。桐庐县推行美丽乡村“1+1+N”模式,即重点推出一批理念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村,一批能体现桐庐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N个有特色的培育村,使之成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对中心村和精品村,县财政按照市级补助资金额度,给予1:1配套补助;对培育村,在各部门建设项目资金不变的基础上,县财政每村三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补助资金;对行政村撤并个数多、人口多的26个培育村,适当增加补助额度。
三、启示与建议
1、建设美丽乡村应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代表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要坚持全域规划理念,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规划,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要紧扣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因地制宜,实现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
2、建设美丽乡村需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特色是竞争力,也是乡村建设的魅力之所在。由于各县区地域特点、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各不相同,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子也不尽相同,需要结合地域特点、产业特色和历史人文,实行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使美丽乡村建设彰显地域特色。结合村庄规模调整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理确定重点建设的中心村、集中整治的保留村、科学保护的特色村、搬迁控制的小型村,划分出红色教育线路、历史文化线路、山水风景线路、农业观光线路等多种类型,点线结合、点面结合、连线推进、连片提升,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格局。
3、建设美丽乡村需彰显乡土文化、创新发展模式。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注重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重视乡土文化建设。一是挖掘农村现有的自然、生态、人文和产业等资源,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给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二是注重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村古建筑,保持自然风光、农村韵味和田园野趣。通过建筑风格、文化底蕴、乡土风情等,展示具有个性的美丽乡村风貌,不搞千篇一律。三是整合提升我市现有乡村旅游景点,创新发展模式,设计精品线路,提高“农家乐”经营水平,打造“好客沂蒙人家”品牌,促进“村强民富生活美”。
4、建设美丽乡村需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效引导农村人口集聚,优化农村要素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把中心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立足“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采用整村搬迁、宅基地置换、经济补偿等办法,引导撤并村、小型村的农民向中心村集聚。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策推动、机制创新”的要求,整合资金,形成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建立以“政府前期引导、农民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稳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