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马村小壶口

2016-12-23 10:35:23来源:

  吕梁市石楼县灵泉镇有个马村,距县城12公里。据传,老早以前这里为水旱码头,官家驿站,商贸必经之所。但凡集会,车水马龙,更是繁盛,商号、客栈、茶楼、酒肆比比皆是,人多马儿也多,故称马村。

  其实,历史上石楼是出产良马的地方。《左传·僖公二年》和《僖公五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和虞国相邻,而虞国又和虢国相邻。晋国想吞并这两个诸侯国,但这两个诸侯国关系密切,晋献公诡诸感到有些棘手。他的谋臣荀息建议他把珍贵的 “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送给虞国国君,然后“假道於虞以伐虢”。诡诸舍不得自己最钟爱的良马和玉璧,心中不悦,荀息安慰他说:“若得道於虞,犹外府也。”贪得无厌的虞国国君果然欣喜若狂地接受了礼物,答应了晋国的要求。就这样,晋国军队顺利地通过虞国,夺取了虢国的下阳。到了鲁僖公五年 (公元前655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假道伐虢,虞国又答应了晋国的要求。于是,晋国军队通过虞国,迅速占领了虢国。班师途中,又一举消灭了虞国。“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只是在“外府”收藏了几年,便重新返回诡诸手中。这里“屈产之乘”的“屈产”有一种说法就是指的现在的石楼。那么,这马村会不会就是历史上产良马的地方呢?

  马村虽是灵泉的小镇,却有“水抱凤凰城”之说,颇有些神奇色彩。传说这马村原来是块风水宝地,之南为屈产河,之北为龙蛟河,两河远处相交,马村便被环抱其中。马村远观形似凤凰,此等风水宝地,朝廷本早拟马村为县城,并有城牌告示,单等良辰吉日,昭告天下,可阴差阳错,朝廷拟好的放置在关疙瘩上的城牌被不知由的狐狸玩着衔了去,以为拿到了好东西,一路小跑,跑累了,玩乏了,将城牌扔至如今的石楼县城。以牌为令的时代,官吏们哪敢多想,顺势将县城拟在了石楼。

  但尽管如此,马村的商贸古道并没有因此衰败,依然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一派繁荣。然而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何人所为,在凤尾、凤头上分别修了两座庙,观音庙和龙王庙,修祠盖庙在那个时代本是积德行善之事,可谁知这一修不打紧,打紧的是破了马村的好风水,自此,原本繁荣的商贸日益衰落。又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搞农田基本建设之际,社员们开山时刨出了一根芦根,看似芦根,斩其却流血不止,让人好生惊奇。更让人纳闷的是,芦根只顾流血却斩而不断,甚是奇异。便有人说芦根乃凤尾所化。这样一来,又一次斩破了马村的风水。当然,这里面有许多演绎的成分。

  传说毕竟是传说,穿村而过的那条河,总是潺潺不断。马村的人们也在这里生生不息。

  马村说来令人感叹,一个区区千余人口的小镇,却有一所四百学子之多的明德学校,学校每年毕业生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教人员因这里民风淳朴,个个悉心施教,成绩斐然。

  小壶口就位于马村的西边,又名石盒子上。因其河水总体走势与吉县壶口有形神相似之处,被称之为小壶口。小壶口总长有一千余米,由三部分组成,最上面是浅滩,浅滩部分有400米左右,浅浅“清泉石上流”说的就是这里,溪水汩汩,那般忘我,那般欢快……溪水占道并不宽,河滩部分在这里便稍显宽绰,滩上碧草争风,偶有奇形怪状的石头出没,两岸青山相对而出。站在浅滩出口处向里眺望,别有洞天:溪水浅滩、山石草地、碧树蓝天、交相辉映,仿佛一幅五彩斑斓的织锦铺在河床,美哉!

  浅滩出来,转个弯,便是另一处风景。石头不再凌乱。无论河床,还是河岸,巨石适时隐现。溪水自石缝顺流而下,清澈凛冽,再有绿藻时染其中,更显飘逸。溪水两侧的岩石或嶙峋突兀,或纹理鲜明,时而错落磐石,时而断层斑驳,景致百态,溪水两侧青石对峙,层峦叠嶂,似蟒似猿或隐其里、或出其中,令人遐想,奇哉!

  行至深处,有一个小瀑布,落差不大,水量也纤细,虽宽不足米余,势不露雄浑,却清丽优雅,别有一番可人的妙处。雨季过后,小壶口的瀑布均是泉水,清澈透明,晶莹剔透,湍急有力。如果将吉县壶口瀑布比作长者的话,马村小壶口的瀑布堪称少年,稚气未脱却生龙活虎。小瀑布下来便是一潭水,水呈绿色,看似水藻掩映,实为幽深如许。欣赏之际扔一块石子下去,水波不惊,水声空闷。听村里人讲,每到夏季,十里八乡的年轻人都会到这里野泳,甚是畅快。“这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突然间有了康桥的感觉,妙哉!

  潭水四周的石头像砌过一般,陡峭深兀,层层叠叠,井然有序,巧夺天工。在东西两面几十米高的巨石底部,凹进去一大块,南面似壶嘴流下一挂瀑布,北面横挡着的两块巨大岩石像船帮一样,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安全感!这潭水被镶在其中,就像装在一个盒子里。难怪当地的百姓称之为盒子上,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吧!此处被称之为小盒子上,想一下是不是还会有中盒子、大盒子呢?先不告诉你。站在小盒子的最低处,向上观望,看见的是“一线天”,就好像不经意间盒子被谁偷偷拉开了一道口子,让人长舒一口气,又充满好奇!忽然间,感觉最上面的巨石像极了保家护院的小壶口之父,而最底层似怀似抱则像相夫育儿的小壶口之母,在父母庇护下的小壶口之水一半娇羞一半欢快地撒着欢、任着性,游玩着……嬉戏着……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多么令人仰慕的家园文化啊!数千年来,人类不就是如此吗?据当地老农说,此处的石壁上,有乌鸦窝,窝内住有大蟒,早有大蟒护宝之说,这么说来此处有宝物,还是这泉本是神泉?

  说起这泉水,当地人甚是骄傲。人人都知道这泉水水质好,清澈甘甜,冬暖夏凉。从其石头纹路、石板层叠状、岩壁的光滑度来看,泉水定有大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据说为了护佑灵气,不玷污这一弯泉水,老辈人是不准女人下水的。这种迷信延续了好长时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逐渐淡忘。如今,每逢夏日,马村的婆姨女子们总会来这里洗洗涮涮,果不其然,洗出来的衣物干净而清香。

  但凡泉水是大抵挡不住的,它总会悄然从石缝中淌出,朝低处欢腾。小盒子上的水就是这样,它选择靠边顺流下来。到地势舒缓的地方又形成一处浅水,呈S形弯曲,浅浅一汩溪水,清澈无比,两侧耸立的山石倒影其中,呈现出万般景象,不由得人想低下头来,看看水中自己的英姿。

  溪水经过九曲回环,又至低洼处形成一汪深潭,碧水荡漾,静若处子,这就是所谓的大盒子。中盒子自然就是前面的浅滩部分了。飘逸其中的水藻,有的丝丝缕缕,被溪水梳理得似少女的长发;有的拧成一缕,像轻狂少年在潭里撒泼打滚;有的则悠然自得,别无他想……方寸天地之间,绿藻与碧水相浸润,腻得让人沁心。

  从大盒子出来,河床又平滑了许多。泉水铺开来,又变成了溪水,潺潺流过。顺着溪水望去,那层峦起伏、横峰侧岭的山,那奔流不息、时急时缓的河,不禁让人想起毛泽东主席那荡气回肠的《沁园春·雪》,仿佛听到红军东征的铿锵脚步,一幅红军挑水给百姓、老乡溪边洗军衣的鱼水深情跃然眼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壶口名不见经传,却有泉水涌动,怪石嶙峋;溪水、瀑布、深潭、浅滩融归一处,区区千米水流,竟也如此变化灵动,不由得令人惊叹。(梁大智 李惠霞 韩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