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家乡的古村落,总让人心痛

2016-12-22 20:15:37来源:

  小时候,祖父曾给我说过个古今。

  他说,咱这附近老辈上有个人物,官越做越大,后来在皇帝身边,当官多年,老母亲一直生活乡下。老母亲年纪大后常生病,眼看时日不多,官员想接老母亲到京城看看,可老母亲年事已高,不宜舟车劳顿,再说,老母亲是大脚,到京城下轿一掀轿帘就能发现。这可不好。为满足老母亲观京城的愿望,官员仿京城的格局,派人在村中修了座“小北京”。后来,他私修皇城的事,奸臣上奏朝廷,他被砍了头。多少年后,皇帝“查实是孝子贤行,又赐金头为其发葬”。

  那时,祖父还特别强调,这是说窦庄的事。

  窦庄,晋东南农村一座破败的古城堡,离我出生的村落不算远,筑于沁河岸边,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内有庙宇、祠堂、校场、法庭、地牢。

  长大后作了编辑,关注城镇化背景下古村落衰败时,想到了窦庄。

  其实,家乡像窦庄那样的古村落,在沁河岸边还有若干,名气最大的要数郭壁、湘峪,往往一座古村落,藏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埋一桩引人入胜的古今。这些古村落,历史上出大官,当年权倾一时,福泽乡邻,绵延几代而建村,占地数百亩,后经战乱衰败,在当代“文革”时又遭破坏。如今,国家在城镇化,年轻人进城,这些古村落成了空心村。

  近年来,附近的皇城村经过开发宣传,成了全中国知名的旅游景点,家乡主政的官员也效仿,加大了古村落保护、宣传力度。可现实开发的进度似乎很慢。逢年过节沿沁河回乡,车行景移,一座座村落滑过眼帘,偶尔看到一截古色古香的豁口老墙,显得很破旧,透过豁口可窥见城内新建的红砖房,似新打的补丁,看不到游人如织的景象。沿沁河向上游行进,却见河滩相隔里把远就有简易的铁皮房,矗立的井架。家人告诉我,这是国有公司在开采煤层气。

  多年在外飘泊,别人问我来自何处,我常含糊其辞。有几次明确说了出处,对方好奇问我煤老板的逸闻,甚至最后怀疑我也是煤老板,场面尴尬。他们以为,来自黑金故乡的人应该都富有。他们不知这些:我小的时候,那时煤炭生意还不景气,常有开煤矿的人到家里来买棺材板,做好的棺材就放在矿井旁,工人每日看着给自己预备好的棺材上班;如今,家乡人谈到被国有公司占地开采煤层气,表情是多么的肃穆,好像一沾“国”字,是非常光荣的事,可被占地后补的那些钱,少得我都不好意思写出数目。

  煤快采枯竭了,如今又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地抽地下的气,吸地球的血液。如果开发古村落打造旅游的力度,像榨取地下不可再生的资源那样勤奋,多好啊;如果那些靠挖煤发财的老板,多修缮些古村落、做点保护传统文化的善事,多好。可惜,事实不是这样。

  曾看过某著名主持人的一个段子,她大意说:你们到底是什么人?前几十年你们拼命毁文化,后几十年你们拼命毁物质。你们夜以继日挖取地下资源贱卖掉,强拆地面的民房,污染河流空气,拉高物价,加重我们的生存负担,榨干我们子孙的生存资源。你们的子孙移民走了。你们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这么恨这个国家,毁之唯恐不及。

  她诘问的这些人,估计也有我家乡的一些人吧?

  历史上家乡的人,一旦飞黄腾达,还花钱加固那些古村落的城墙,抵御乱世的土匪呢。(丁力元)